骨科醫親分享:見過「開放性+粉碎性骨折」的手術現場一定再也不敢開快車

台灣車禍事故總曾出不窮,而「 開放式粉碎性骨折 」則是其中常見的人體傷害。
作為微創骨科醫師,這種場面見怪不怪,但我相信一般人只要見過一次,一定不敢再開快車。
什麼是開放性+粉碎性骨折?
粉碎性骨折是指,骨頭在體內碎成三塊以上,伴隨開放性骨折。換句話說,就是受外力。
衝擊後骨頭碎成三塊以上並刺穿皮膚後回彈,留下一個直通體表且肉眼可觀的傷口。

開放性+粉碎性骨折 | 手術過程有多恐怖?
處理開放性骨折傷者時,首先會進行消毒以及清除爛肉,再將破碎的骨頭拼回,如有缺口,就看缺口多大再進行處理。
何醫師憶起之前的案例,該傷者因撞擊電線桿衝擊過大,部分骨頭甚至飛到馬路,找都找不回來,畫面尤為恐怖,而當時患者的骨頭缺損範圍達到驚人的 3 x 3 cm大小。
開放性+粉碎性骨折 | 手術完不等於治療結束,還有很多難關
術後,第一優先就是確認傷者是否有感染細菌風險。因發生狀況,傷口污染嚴重,即便當下使用大量消毒水清除壞死的腐肉,術後追蹤仍必不可少。
比如回病房後,會不會過幾天發生感染流膿?或是我們常講的爆漿,會有「粉紅色奶昔」從傷口噴出。如發生感染,未來可能再開第二次、第三次甚至開無數次的刀。
若細菌已感染至骨髓,嚴重時恐導致骨髓炎及截肢的風險。
開放性+粉碎性骨折 | 復健之路非常艱辛
對於回歸正常生活,復健也是重要的一環。就像這位傷者,患部位於大腿靠近膝關節處,而遭受如此嚴重的粉碎性骨折,若缺乏積極復健,關節可能僵硬或伸不直。其次是腿部在嚴重的創傷後也會萎縮,這種情形也會發生在手部支幹,而導致萎縮的原因,大都是因為術後 3 ~ 6 個月,都沒進行患部復健,甚至是不敢用它,所以一定要非常積極復健才行!
開放性+粉碎性骨折 | 手術風險高、發生時間難預期
開放性、粉碎性骨折通常都是意外造成,也就是無法預期會在什麼時候、地點發生,且在黃金治療時間內,是否能找到你熟悉且經驗豐富的醫師為你治療皆是變數。甚至如果手術有一點差錯,傷口癒合難看,只是小事,終生長短腳或截肢都不在少數。
為了自己與他人的生命安全與人生品質,奉勸大家一定要盡量避免這樣的意外發生。
開放性+粉碎性骨折 | 小知識
粉碎性骨折的 5 種常見成因
- 外力撞擊過猛。
- 外力角度牽引,導致他處骨折。如:高處落下時雙腳處地,卻脊椎骨折。
- 肌肉過度牽引,導致周圍骨骼骨折。如:猛烈咳瘦造成肋骨斷裂。
- 疲勞性骨折:長期受力磨損而導致。如:長期參與馬拉松。
- 病理性骨折:骨鬆、骨癌、骨質流失或缺鈣等病狀導致。
粉碎性骨折的常見症狀
因粉碎性骨折導致骨頭碎裂成多塊,不僅癒合時長,對周遭組織也可能造成二次損傷,包含:
- 韌帶損傷:喪失肌肉支撐能力。
- 關節損傷:特定角度下,有卡頓感及疼痛感,甚至關節變形。
- 血管傷:壓迫血管造成肢體腫脹、患部瘀血,嚴重時有血栓風險。